Pages

Subscribe: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台灣人醒著就在買 O2O即用經濟正夯


<下列內容摘錄自此文章>

行動購物「隨時買」、「買更多」、「都會化」等三大趨勢

GROUPON發現台灣消費者行動購物有三大現象,包括:醒著就在買,消費無低谷:相較於使用PC的網購行為多集中於週一到週五的上班時間,遇到下班或午間就出現購物低谷,近年智慧型手機普及,人手一機使行動購物時間分布得更為平均,不分平日假日或上班下班,消費者只要醒著就是購物時間!而「夜晚睡前」與「午餐時間」為兩大消費高峰。

大都會區消費者成行動購物主力:GROUPON台灣的行動購物有5成以上來自於大台北地區消費者,台北市擁有最多行動購物者,其次為新北市;高雄市與台中市則不分軒輊,同居第三位。然而,行動購物占比最高的都市為新北市和桃園市等通勤城市,反映了兩地消費者的手機依賴程度。

GROUPON台灣說,為讓消費者擁有最佳行動購物體驗,2013年9月陸續推出新版行動APP、「即買即用」與「附近好康」功能,並創造每月二位數的行動業績成長;台灣團購消費者也逐漸出現所謂的「即用族」,最愛根據所在位置搜尋附近「即買即用」優惠,隨時購物、立即到店使用,還享超殺折扣,成功為在地店家開創「O2O(Online To Offline)即用經濟」。




<延伸閱讀>

團購給您帶來怎樣的客戶?您該怎麼看團購?

「團購」這個名詞,在Groupon的商業模式進軍台灣之後,所代表的含意已跟過往不同。在過去網路上要湊「團購」,通常都只是為了要省下運費,或是湊足一定的量來換取少許的優惠(20搭1或是10搭1),七折的折數大概在過去已經是最高極限。但是自從Groupon由17P好康(Payeasy),這種被稱為「團購2.0」的商業模式進來台灣,折數瞬間掉到只有5折左右。而且從六月到八月,Groupon-Like的網站開始一個一個冒出來,這時候身為商家的您是否開始思考:我該加入這場大戰嘛?

大多數的Groupon-Like的團購網站所提供的折扣幾乎都是以五折左右的折扣數,透過吸引大量的購買人氣,藉此轉換成大批的客戶來店進行所謂的「體驗式行銷」。其實這跟現在許多的買一送一的折價卷,在折扣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只是透過團購2.0網站的經營,所帶來的客戶大多數網路使用者,這群網路使用者的特性就是:愛撿好康、喜好分享、以及挑剔。這種體驗式行銷,每一次的團購卷消費都是投資,尤其在網路上絕大多數人偏好分享的是負面評論(請見:口碑行銷新聞|陸6成網友偏好分享負面評論)當你換來了大量的客戶,卻沒有提供相對優質的服務,你會發現只是徒增你網路上負面的言論。但相對而言,如果你讓這些客戶感到了滿意,所帶來的影響力會是相當大的。這也是跳脫過去傳統亂槍打鳥式的行銷方式,而是提供店家建立有效的口碑的機會。「團購2.0」的真諦其實是口碑行銷!

在東區經營十年以上的餐廳說:「這種團購卷其實以前就有過了」,「事實上早期就有這種五折卷的促銷方式,但是來的大多都不會是再來的客人,所以後來就決定都不採用這種促銷模式。」

商家跟業者該扮演的角色是相輔相成的。在前期,團購2.0網站業者應該提供的是強大的擴散力,讓合作商家的資訊能夠非常有效的曝光,並且刺激客戶進行下單;然而商家要提供的就是完善的服務,也就是打造自己的商品力。當客戶購買了團購卷後,團購2.0網站業者該如何去確實的讓客戶使用這張卷也是一個課題,最後當客戶真的消費了之後,要如何讓這些原本就是網路使用者的客戶,有效的替商家進行網路上的評論:無論是長篇食記或是簡單的微網誌發文。這一整個流程下來,才是團購卷該有的效應。很可惜的是,目前大多數的團購2.0的業者在執行完刺激客戶下單之後,就沒有後續的服務了,誠實可惜。而商家卻也把這些來的消費者當做一般的消費者來經營,著實沒有考量到這些消費者的特質。在這兩者不完全的服務提供底下,可想團購2.0泡沫化的來臨



Groupon:大幅損害餐廳商譽,請小心服用

三位豆豆城 (Boston 的小名) 的科學家,追蹤了2011年 1 月到 7 月,總共 16,000 個 Groupon-like 團購,然後和 Yelp 上面的餐廳評論相比對。結果發現,使用 Groupon-like 的服務後六個月,雖然餐廳得到評論數量大幅上升 50%,但是平均的商譽卻大幅降低 11%。而且這只是六個月後的情況,你們可以看到上面那條黑線,也就是餐廳的平均星等,它其實還在快速下降的過程中。

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使用 Groupon-like 服務,雖然短期內可以幫你帶來人潮,但結果卻往往會損及餐廳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我們都知道「商譽」對餐廳而言幾乎是最重要的東西,而且是用錢買不到的。所以你賠上商譽、賠上錢,去換一些絕大多數不會再回來的人潮,這不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嗎?



團購網怎麼樣才能更好?合作發揮綜效、結合適地性服務

2008 年 11 月,團購網站先趨 Groupon 成立,推出「每日一物,限時限量 」的營運模式,啟動了新興的電子商務模式之一:「O 2 O 模式(Online to Offline)」的建立。如果團購是一種行銷的手段,那它成功的基礎就會在消費者的多寡。利用任何一項擁有消費者基礎的平台來拉抬人氣與提高消費者的黏著度,就會是一項優勢。

這時就可以考慮結合行動商務,如「適地性服務」(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讓用戶無論走到哪裡,只要拿出手機、按一下按鍵,附近商店打折的資訊就會出現。Groupon 的「Groupon Now!」就是一例。

甚至業者也可以考慮結合 SNS 社交服務(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來實現相關的應用。



當LBS遇上團購:Foursquare + Groupon = GroupTabs

GroupTabs是一個基於LBS的團購網站,店家可以在GroupTabs上登錄自己的團購促銷訊息,在一定的時間內,只要該實體店家的Check-In次數超過一定數量,參與Check-In的人就可以得到團購優惠。以往我們在Foursquare看到的行銷手法大多是:單一使用者的Check-In超過一定次數,就可以得到優惠,而GroupTabs比Foursquare多了「揪人」的概念,可以把你的好朋友通通抓來Check-In搶優惠。對店家來說,在GroupTabs團購促銷的商品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實體店面消費,而不是像其他的團購網站,只是在網路上購買。一旦有更多的消費者到實體店面,就可以產生更多的產品曝光機會,帶來更大的商機。以LBS結合團購、以網路結合實體通路的行銷手法,能否成功帶來新的一波趨勢呢? (喔喔, GroupTabs在2010年曇花一現)



Groupon股價重挫 COO暗示將進行國際裁員

預估 2013年第一季的營收在5.6億至6.1億美金間,與2012年同期比是完全沒有增長的,並預計可能會虧損,比前年同期利潤為3960萬美元,可以說是一場惡夢,在公告財報以及預估後,Groupon盤後現在跌到近30%。




霧裡看花15年:一位餐飲人的O2O行銷反思

有限的行銷:優惠券的天花板
2006年,大眾點評出現了優惠券業務,這也許就是最初期的餐飲網際網路行銷。從2009年開始,效果不斷減退,看上去流覽量很大,實際到店使用率低得可憐。大眾點評優惠券其實就是一個廣告平臺,只在意點擊量,不為效果負責。最後算起來帶來一個客人,平均廣告成本,再加上我為了拉客人付出的優惠成本,平均每人200元左右。我們這個店正常吃一頓飯是人均五六十,這拉一個新客人付出200元的成本顯然是不值的。而且,我們在外地的分店,點評的效果更小,因為點評在很多二三線地區幾乎不怎麼經營分站。同時我還發現了一個問題,顧客來這吃飯,先是問「服務員,你們這裡有什麼優惠嗎?」「噢,先生,我們有,您可以去大眾點評上去下載優惠券,當餐可以減30。」服了,這到手的30元錢就這麼丟了。不過服務員要是緘口不言,等到顧客發現後,定會說這個餐廳不地道。這次當餐減了30,顧客獲得了優惠,下次用餐你要是不減少30,人家說不定都不來。顧客就是這樣被「慣壞」的!

餐飲團購的常態行銷不現實
大約在09年底10年初,出現了「團購」這個新名詞,團購開始了,大量人群湧進來了,讓我們始料未及。開始確實一團紅火啊,來的顧客都說,這有了團購,真是物美價廉啊。這年頭人越來越精,找餐廳上網查哪個有團購上哪家,或者坐在餐廳裡看有沒有團購,便宜不佔白不佔。價格越來越便宜,期望值卻越來越高,團購來的顧客都虎視眈眈的,唯恐我們對他們的服務有別。而且隨著新店的不斷湧現,團購現在也越來越不靈了,過去五折團購賣個2000份,現在也就幾百份,而且大部分是團購過的。網際網路經濟,就是比便宜,比狠,顧客巴不得你一折兩折來玩,不要錢免費吃才好。團購讓餐廳在短期內湧進大批價格敏感型顧客,老顧客往往享受不到團購的優惠,讓這些追隨在商家身後的老顧客深受刺激,甚至會轉投其他餐廳,或者,也從一個忠誠顧客變成了價格敏感者,並且對品牌的本身價值有了質疑。說句實話,團購對餐飲來說,就是賠本賺吆喝而已,根本不賺錢。它就是個短期促銷,作為常態行銷活動根本不現實,傷不起。顧客多了,但是顧客越多越賠錢。我們做著做著發現扛不住了,就停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